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0537lxs.com

第74节(3 / 4)

,于是好生安慰过垂泪不已的长孙皇后,答应寻机向仙迹询问承乾被废之事,绝不重蹈覆辙,这便紧急召集各武将进宫,一同分析这唐之后的宋朝战事。

毕竟宋是唐末之后的朝代,若是此番大唐得仙迹提前预警,日后能避过安史之乱,这所谓的辽人,恐怕便是大唐日后的对手了,提前听一听这辽人与宋人的战事,对大唐倒是件好事。

偏殿中,巨大的舆图铺陈而开,贞观年间厉害的文臣武将实在太多,长孙无忌、李孝恭、杜如晦、房玄龄、魏征、尉迟恭、李靖、萧瑀、刘弘基等等等等,数不胜数,将整个偏殿都挤得满满当当,若是汉武帝时空努力掰手指都只能掰出那么几个老头的刘彻得见,只怕会羡慕嫉妒得很。

李世民学着后人地图,制作了不同颜色的小旗子,白旗代表辽军,朱赤代表宋军,辽人由北向南,大军在镇州以北,宋军积极防御,分别在关南、定州、镇州等地驻扎。

“如今看来倒应对得当,毕竟几座大城坚固难催,辽人骑兵再盛,攻城也不是易事。”又擅攻又擅守几乎没有短板的大将李靖淡淡发言,“不过若是臣,臣不会只是固守不出,兵贵神速,机不可失,辽军长途跋涉而来,还未抵达镇州,若我们率军乘江水猛涨出师……”李靖还没说完,就见李世民似笑非笑看着他。

李靖这才想起来:如何那是宋军,而不是他麾下精锐唐军,他说的这个战术必然需要精兵强干之师才能应对,那宋军幽州都能败,还提什么出城伏击?能把城池守好已是天幸了。

于是默默闭上了嘴。

【但是……赵光义虽然排兵布阵了,却不放心那些“害得他在高粱河之战惨败的武将”,担心宋军刚刚经历过高粱河惨败,军心动摇,前线的武将也不够安分,不够忠心服从他,于是他决定在四个前线武将中间搞一搞离间计。

我们常说啊,团结是力量,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部将相互倾轧、党争不断,何况是前线作战的将领,当然希望他们能够相互帮衬、临危不惧;但赵光义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。

他将四人中职务最低的刘廷翰提拔为三军统帅,并将自己精心绘制用于抵抗辽军的阵图交给了刘廷翰,让刘廷翰严格约束前线诸将按照阵图作战,不得自行更改。】

赵匡胤及群臣:“……”

刘彻及各武将:“……”

李世民及群臣:“……”

而明清两朝的皇帝与武将都格外淡定。宋太宗这些神奇的领兵统战的方式,他们早就在史书中见识过了!

明洪武年间,朱棣颇有些咬牙切齿地叹气:“皇帝里头多有不善战的,但若能识人纳谏,也不会如此!宋太宗如此胡乱指挥,宋军怎能赢战?若非有良将在军,早就连汴梁都守不住了,怨不得日后再不敢试辽人兵锋,只求偏安一隅。”

朱元璋却呵呵一笑,摇摇头:“宋太宗虽愚蠢,但好歹没有不战而降,也没有打胜了仗反倒赔款求和,更没有向金人称臣,已算是大宋仅次宋太祖的上乘之君了!”

朱棣:“……”他竟无言以对。

清朝,康熙也看不起宋太宗。

当初收复苔湾、平定三藩,他用得汉人将领多了去了,将在外,他从没有疑心的,旁人都派说客、用间策反敌方将领,头一回见离间自己的将领的,真不知说他什么好。

“这一点灵光,全用在勾心斗角上了。”康熙也摇摇头。

【离间诸将让他们相互牵制这就算了。大伙儿可知道赵光义给这四位将领画的阵图是怎么样的吗?有没有对宋史较为精通的网友知道,可以和爷爷一块儿交流。】

明永乐年间,都快听不下去的永乐帝忍不住发言了:

【happy forever big kg:呵呵,宋太祖命四将诸军摆成八个阵营,分前中后三排大军,每阵营相距百步,真是天才啊他。】

秦朝,嬴政今日将告病在家的王翦老将军、蒙毅等人都叫入宫一起听仙迹将军事,看到呵皮大王描述的阵图后,连时代比宋朝要早一千年的王翦都看不懂了。

他皱眉思索着望向蒙毅,有点难以理解:“对面不是骑兵吗?那可是和匈奴一样的骑兵啊。”

蒙毅虽留守咸阳的时间较多,但也是将门世家出身的武将,也难以理解:“这么摆阵,不会被那辽人骑兵冲散,逐个击破吗?”

【呵皮大王历史知识很扎实啊!确实是这样的一副阵图,当时啊,这四个大将里面有个副将叫赵延进,他是赵光义的连襟,他倒是有点军事眼光,看出不对来了。这么摆阵,兵力太过分散,真与辽军打起来,各部没法及时救援,迟早要被辽军分别包围吃掉的,他焦急万分,连忙找到统帅刘延翰建议他立即变阵!】

唐贞观年间,李世民也连连点头:“这宋军里还是有明白人的,如今还未开战,变阵也还来得及。”

【但是赵光义为什么要提拔刘延翰呢?因为他是小兵出身,没有像其他诸将一般的身家背景,他能做到统帅的位置,不是他领兵打仗有多厉害、立下多大的功劳,而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